找到相关内容13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弘一大师: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(忏悔篇)

    则业有轻重、定不定别。或有转报、或有轻受。 并如佛名方等诸经所明。” 资持释云“次事忏中、初标机宜。 由下二示忏法又二、初叙不堪理观。 止下二正明事忏二、初明事行。 则下明成益...

    弘一大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弘一大师|南山律在家备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71245022.html
  • 西方净土与念佛往生

    名状,故惟一心。”此时,能念所念尽皆消除,有无之见尽灭,只有清净本然之体,不为诸法所杂乱。不涉事相,这即是明心见谛之纯理观。名理一心,此亦即禅。  从以上可以看出,莲池大师是将禅净一体化了,念佛不碍参禅...

    海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83045225.html
  • 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之统一(二)

    诸法实相”或“中道理体”等义理为所缘境的“理相”上之念佛。本章所欲讨论的“实相念佛”,即是以天台诸法实相之理观为所缘境的理相念佛行,兹就知礼大师在《观经疏妙宗钞》中所建立的天台实相念佛行略作一番叙述。 ...

    释法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4050239.html
  • 出家众的德行

    本的修行,决不但是理观。理解佛法而不能见于实际生活,这是不合佛法常道的。「正精进」是离恶向善,止恶行善的努力,遍通一切道支。如专从止恶行善说,即戒的总相。以正见为眼目,以正志所行的正戒为基础,以正精进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1556511.html
  • 天台观心诵经法

    忏法之理观。若能如是诵经,则是通于天台止观双运之法。大师所制定的各部忏法虽然没有一一明确说明诵经时的观心之法,其实已于实相正观一项说明。为了更明确此一观法,他特意讲述了《观心诵经法》,说明空假中一心三...

    心 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41058771.html
  • 密宗安心钞

    。凡夫之口舌能唱之。凡夫之心识能观之。比彼显教之惚恍乎无相空寂之理观,甚易修易行也。而凡夫有漏之三业,得冥会法身无漏之三密,方便宁复有越此者耶。法身三密,加被凡夫之三业门。凡夫三业,通融法身之三密上。...

    王弘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63680099.html
  • 天台宗法脉源流初探(下)

    。同时主张事、理二观的不同,认为理观是直接观照圆融三谛、本迹三千之妙理,事观是以四运推检的间接方法,观自己自心变造的十界三千之事而证悟圆融三谛的实践法。   另一方面,他站在天台宗的立场,结合《大乘...

    理方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231294492.html
  •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〔全书〕

    蕅益大师的《重治毗尼事义集要》卷十三有——   “问:古人谓三种忏法,宁可缺于前前,不可缺于后后,良于罪如霜露,慧日能消,故必以理观为主也。今独扶作法,得无拘泥小教,未达大乘实相之奥旨耶?答:宁缺前前...理观之本。”(注一)   依照戒律上规定:比丘犯了波罗夷和僧残,必须在二十位清净比丘僧中发露忏悔,戒罪才能消灭;比丘尼犯了波罗夷和僧残,则须加倍,要在四十位清净僧中忏悔,才能灭罪。这在佛世,可能不...

    佚名

    |忏悔|业障|罪业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10/01/093823168.html
  • 怎样实践佛法?

    的礼拜诵念,有事相可见的,叫做事修,内心方面的参究观照,隐微难知的,叫做理观,身心既然是互为表里,无法分开,那末理观之中,就有事修,事修之中也就有理观。因此,理上越明白的,事上一定越谨严;事上越谨严的...

    徐恒志

    |徐恒志|佛法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1/2204412652.html
  • 学佛随笔

    念佛、礼拜、忏悔乃至一切佛法,盖无一而非戒,以摄心即是戒故。又有从事上戒者,有从理上戒者,实则事即理上之事;理即事上之理,初下手时即不二矣。故事修无异于理观理观可融入事修。虽然,吾人心地未明,动辄得...

    徐恒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91839225.html